从位于武汉汉口三环内的小区,步行约16分钟,到方圆2公里最近的商超中百仓储,是艾青不得不外出采买时的路线。就在疫情形势严峻的1月初,艾青父亲曾因动手术住进了武汉的医院、在近十天后顺利出院能居家养护;确保家里每日新鲜餐食营养供给,也是艾青外出动力之一。
尽管从地图导航看,她所在的小区,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仅3.5公里,距离交通枢纽汉口站2.8公里。和大家一样不得不冒着风险去人流量密集的超市采买,艾青有无奈,更有不解。
“武汉现在就是把各小型社区型的买菜的小店小超市(尤其是买菜)的地方都关了,集中供应大型超市(武商、中百超市等),于是超市成了武汉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她想不通的是,“就算再囤,一家总会有需要一个人出门采购生活用品和食品的,为什么还不由各大超市划区分配物资进各小区?”
1月23日起武汉公共交通停运、机场铁路离汉通道暂时关停,到距今十多天后,艾青的感受是,武汉市场的民生物资供应已有保障;但每次出门去超市采买都严阵以待,一来是力求做好隔离防护,二来是卖得太快、都在囤菜,并不少见的是居民拖着推拉杆行李箱去买菜装菜。
“现在武汉市场上,政府提供给民众的物资采买主要途径是大型商超;”她担心的是,这样一来分散在各大居民点的百货商超,却也成了人流量集中、空间相对密闭的采买点。
事实上,大规模的普通民众不得不去人流量较大的超市采买带来的交叉传染风险引起了很多人重视和隐忧。比如知名作家、武汉市文联主席池莉就多次强烈呼吁,要动用全社会力量采取切实隔离措施到社区,比如从农贸市场或田间地头集中采购物资,再借助公交车、单位公车实现“配给制”送菜到社区,生活用菜到社区后,以人不见人的方式扫码支付交易,老弱病残家庭粮蔬由社区工作人员送上楼,以切实阻隔烈性传染病的不断再传播。
在武汉汉口区某中百仓储的蔬菜选购区,市民在排队等称重,队伍里有两个市民带上了推拉杆行李箱装菜。
丨 “像打仗一样”的超市采买:“我拿到了全场唯一的一根白萝卜”
“有没有赶去超市,要买的菜,卖没了的情况?”我问。
“有!很多。”艾青没有丝毫犹疑回答。
以下内容来自艾青口述:
记得今年2月初,我是第一次去小区附近的中百买菜(注:即中百仓储,为武汉本土连锁商超),当时是中午大概一点钟去的,想着这个时间人们中午都回家做饭,可以错峰;结果过去是看到基本上货架只剩下很少的菜了,只剩下日常的菜了。
我拿了菜去称重的时候,看到称重台旁有根白萝卜,可能是别人无意中掉的,我赶紧问称重员能不能卖,人说你拿去吧。当时开心坏了,我看到萝卜上有些小伤,但无所谓,已经很高兴了。
看到我拿到了萝卜,排在我身后的一对夫妇赶紧也问,还有没有、还有没有萝卜,结果都没了。我应该是拿到了全场唯一的萝卜!
我那次是第一次真的看到蔬菜区整片整片的区域都是空的。我留意了一下,其他百货区,比较空的区域是方便面和盐(去了两次盐都卖光了),调料区零星会空几个区域,其他零食百货倒是还和往常一样。
后来,我看到方便面货架那边,都是一箱一箱的方便面直接放在货架外面,货架总被一抢而空,工作人员已经懒得打开放到货架里了,因为大家也都是整箱整箱的买走。
现在这几次去,菜都是有卖的,供应比较多。有的货品货量比较充足的,晚一点去也会有,比如白菜、土豆、南瓜、萝卜这些更日常供货量更大一些。但是其他供货量稍微少一点的,比如莴苣、玉米、青椒、芹菜等很多品种都是,去晚了就没了。
所以也别怪大家都集中那个时间去超市,你去买过一次菜就会知道,基本上拿出一种蔬菜,就没有了;一个东西拿出来很多人就抢没了,不再是面对一排的东西精巧细捡,不是你要买什么,而是有什么给你买。
在蔬菜区,感觉像打仗一样,每个人的推车里都装得满满当当,人(一到蔬菜购买的地方)就已经没有办法冷静地去思考说,挑选什么、价格多少,是不是和人群隔得太近?只能说看到什么抢什么。选菜的时候,都是在人群里穿来穿去,也难再去在意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