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黄文艺的招牌,简洁风的桌椅,拐角处的驻唱台,门店的主角却是最常出现在国人早餐桌上的豆浆油条。小田豆浆创始人杨青山打趣道:“我是个90后,习惯夜生活早上起不来,所以就把豆浆做成了宵夜。”
不知道豆浆怎么磨、也不知道油条怎么做的杨青山,凭着一股创业的韧劲和强大的执行力,带领着以创新潮汕传统美食为理念的“小田豆浆”走过了四个春秋。他表示,此前事业空窗期时回到家乡,再次品尝到了儿时最爱吃的鸡蛋豆浆和小油条,因而萌生出将传统美味带到大城市给年轻人暖暖心的想法。
之后,“深夜的酒不如凌晨的豆浆”这句话成为了其品牌slogan,而看似与杨青山无关的“小田”二字,则是“撒狗粮”的取自其女友的姓氏。
不过,杨青山向南都记者坦言,当时的自己从未想过“做餐饮”是件这么苦这么累的事。随着门店规模的快速扩大,招人难、高峰期线上线下订单猛增使得店外“大排长龙”等运营问题凸显,但同时,他还要兼顾最重要的菜品研发。
对此,杨青山表示,他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技术手段来解决上述问题,美团收银系统的出现可谓是“及时雨”。
目前,小田豆浆门店扫码点餐率达到95%,解放了更多人来服务顾客;每天的运营数据总结让后厨能够精准配备食材;顾客的点餐记录则是菜品创新研发的重要依据。
杨青山认为,美团收银系统和门店的运营是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不是单纯的依赖关系,在系统的帮助下,总部可以用少量人管理和帮助420家门店经营。他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希望能借助技术帮助进一步提高复购率,小田豆浆在未来也会专注把豆浆油条和潮汕小吃做好,并不会“想法太多”。
扫码点餐率达95% 解决招人难
南都记者在下午四点多来到小田豆浆位于深圳的门店,门店内没有客人,但却弥漫着诱人的豆香。店长告诉南都记者,下午是小田豆浆最繁忙的备料时间,在晚上九点左右就会迎来大家的宵夜高峰。
杨青山告诉南都记者,近十多年来宵夜文化逐渐盛行,但大家经常吃的多是烧烤、大排档一类,可选择性并不多。加上如今80、90后都喜欢过“夜生活”,于是他决定将普通的豆浆,配以红豆、薏米、西米等13种食材进行DIY,让“凌晨的豆浆”给大家暖胃。
据了解,小田豆浆成立于2015年,发展至今已经有420家加盟和直营门店,除了广东、广西、福建三个主要阵地,杨青山还将清淡的宵夜豆浆带去了成都、重庆、长沙等重口味地区。
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招人难的问题日益严重,门店人手不足也间接使得小田豆浆每开一家新店,都会“大排长龙”3-4小时,但杨青山并不希望线下常年出现这种“网红”现象破坏顾客的用餐体验。
“最初我们是用传统的手写单然后传递给厨房的方式,一张单子上什么都有,但其实是要分前厅和后厨来出餐的”,于是,杨青山决定给所有门店配备美团收银系统,让扫码点餐功能为门店“减负”。
他向南都记者介绍,使用美团收银系统后,顾客在餐桌扫码点餐下单,系统接收后,自动分配相应菜品到前厅和后厨的指定打印机出单,大大提高了出餐效率。“随着门店数增加有效分流,配合扫码点餐系统,现在基本不用排队点餐了,只有广州、深圳的总店有时候排一会。”
南都记者了解到,目前小田豆浆所有门店的扫码点餐率达到了95%,每家门店都能节约1-2个前厅的人力,不仅缓解了招人难题,还能帮服务员腾出精力专心服务顾客,有效提高效率,每天门店的营业额最高可以达到2-3万元。
数据指导高峰期精准备料
与平常能够高度标准化的简餐店不同,小田豆浆以潮汕传统美食为主,店内很多款看似简单的小吃,其实需要较为复杂的制作工艺。杨青山向南都记者介绍,小田豆浆现在每款新品的研发,背后都有潮汕的老师傅进行指导,为了保证正宗手艺,他专门将研发部门设在了老家。
相对应的,潮汕小吃的丰富度和复杂度,使得小田豆浆在准备食材这方面投入的精力更大,像店内招牌DIY豆浆,可加的配料就包括银耳、白果、西米、燕麦、薏米等近20种。